Q:Pierre一開始是怎麼接觸到這個劇本,再演出這角色?
A:有位選角負責人,關於我這個角色大概找了80個人,再從中選出。一開始角色設定的年齡比我大了約10歲,但導演很喜歡我,就不管這差距了。先選出主要角色後,再跟其他次要角色對戲,看哪組比較好。
Q:這部片跟我們過往看到的「同志電影」有很大不同,導演有做什麼事來幫你進入這個角色嗎?
A:沒有。但當我讀劇本時就知道,這是個很獨特的片,故事到最後已經不只關於同志,而是人類普遍的愛與情感。電影架設在這個有點限制的場景(完全發生在湖邊,只有三個場景:湖邊、樹林、外頭的停車場),主要是避免焦點發散,而能集中講述:人們對愛可以作到什麼程度?可以愛到連死都可以嗎?為了愛可以冒多大的險?但他們在愛的同時卻也飽受痛苦。
Q:電影對身體與性愛的呈現很大膽,這部分應該經過一些掙扎吧?
A:很像要跳傘一樣(笑),看你到底要不要跳。第一天拍完,全部脫光光,後來就大解放了。一旦第一天脫了,打開心裡的禁忌枷鎖、擺脫不好意思的感覺,接下來就沒什麼問題。這是我對裸體的感覺,再來談談這部片裡的裸體,導演不是叫你無謂地、毫無道理地脫,因為脫光以後和大自然最接近;而且人在脫掉衣服後比較平等。另外,片中真槍實彈的性愛戲是替身。
Q:採用替身是因為對演這樣的戲仍有疑慮嗎?
A:不不不,絕對不是同一個職業。我可能沒能力作到像替身作的那種方式。
Q:有謠傳說您已經結婚了,不知家人有沒有意見?
A:沒有,我有一個同居女友和3歲半的女兒,但沒有結婚。我的家人,還包括父母,在我出生的城市一起看首映,我這輩子沒這麼緊張過。他們看完後有點震驚,但這片在法國有得獎,所有影評反應都非常好,所以他們也很驕傲。
Q:男主角以前演過舞台劇,會覺得這部電影的呈現手法跟舞台劇有類似之處嗎?同樣只有幾個簡單的場景,人物在其中遊走、互動。
A:對,我很同意,都限制在少數幾個場景。導演在拍對話戲時,也避免使用正反拍鏡頭(shot/reverse shot,常用於二人或多人對話的連戲剪接方式,第一個鏡頭是角色的頭望向銀幕外,第二個鏡頭是該角色看見的人在說話,將兩個鏡頭交替剪接,觀眾即知他們是在對話;正反拍鏡頭也可能出現角色的肩膀,可以更清楚顯示相對空間位置),而是從側邊拍攝兩人對話,較少剪接。這樣的作法,很挑戰演員的表演能力,較少剪接,得一氣呵成,互動戲也不能分開拍,但也能營造較強的情感張力。
Q:這部電影完全在自然實景拍攝,也用到非常多大自然的元素,但對於拍電影的人來說,天氣是最難控制的一環。男主角有提到這片在9月、10月拍攝,在考慮拍攝地點上,導演有在一開始就選擇一個在拍攝期間天氣穩定的地方嗎?有因天氣而延長拍攝時程嗎?
A:全都自然光拍攝,沒有人工打光。因為全用自然光,如果是天黑或天亮之際就會比較麻煩,沒成功就得重複拍好幾次。
映後 QA
Pierre(男主角):雖然是Q&A,但大家不一定要提問,我也想聽聽大家的心得分享。
觀眾A:想請問Pierre自己在看電影時會不會很害羞?這部電影跟愛、性、死亡、孤獨相關,你覺得這是對現代主義致敬嗎?
Pierre:針對第一個問題,我其實是一個不太喜歡在大銀幕看自己演戲的人,且《湖畔春光》不僅要全裸上陣,還有大量做愛的畫面,在這我要另外解釋一下,性愛場面上陣的是替身,不是我本人!
一開始,導演就要我跟另一位男主角(米榭爾)演一場對手戲,好觀察我們的互動,這也讓我蠻震撼的,完全不知道最後表現會怎樣,其實在讀劇本時我就已經對電影本身很吃驚;還好戲拍完後劇組的反應都很棒,我才漸漸有自信來看這部片。
至於第二個問題,對於我來說,這部片子的概念確實圍繞著「愛、性、死亡、孤獨」,這些都是具普遍性的概念,大家應該都可以感受到;我很驚訝也很感動的是,在坎城影展或到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展放映時,不管男男女女、同性戀、異性戀,都可以領略到《湖畔春光》的主旨。
觀眾B(法國人):非常謝謝你親自來到台灣。也謝謝讓我們能講感想,我認為這部片的懸疑性營造得非常好,鏡頭在停車場、湖邊、天空這三個角落的徘徊來去,非常有感覺;另一方面,雖然我們受的教育告訴我們:殺人犯必須被制裁,但是到片子尾聲,我已經不希望殺人犯(米榭爾)被制裁,而是希望這份愛得以保存。
Pierre:哦!這是我的榮幸可以來到台灣。您的觀察非常中肯,導演確實想傳達「愛」的訊息;場景方面,雖然「湖邊」看似一個封閉的空間,但有了樹林與湖光山色,反而將空間擴大了、延伸了,沒有封閉的感覺。
我自己最佩服導演的地方,是他完全沒有使用任何一個音符,大家在片中都沒有聽到配樂吧?電影裡唯一人造的聲音是車聲,其他都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,這跟一般電影不太一樣,許多導演喜歡用音樂告訴觀眾:「你現在該緊張了」,但這部片完全沒有這樣用音樂來帶觀眾情緒,這點很厲害。
觀眾C:我很喜歡這部片!這是一部純淨的電影,裸體再多,都沒有讓這部片更色情或更不色情,非常喜歡導演總是在一天結束後,將空景聚焦在天空或林梢,我覺得這是一種「老莊」或「道家」的表現;而最後一幕結束於男主角(法蘭克)在黑暗中喊著米榭爾的名字,字幕浮上,我覺得這一刻,戲院裡每個人雖不在湖畔,但也都像是湖邊的陌生人,能因愛而感到恐懼與孤獨。
Pierre:其實這部電影有點「神話」性質,希臘神話悲劇中,通常只有地點與人物,正因為背景設定很簡單,所以觀眾就只會專注在人物彼此的關係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,也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愛、孤獨與人性。
觀眾D:想請問Pierre對角色的詮釋,以及對開放式結局的看法。然後我想稱讚你的裸體非常好看!
Pierre:(對於被稱讚裸體很讚呵呵地笑,用中文說謝謝),劇本本身環繞著同性戀、天體營,光是這主題就已經相當特殊,而男主角法蘭克也一直處在尋找愛的狀態中。
至於結局,其實導演原本安排了兩個不同的結局,最後在剪接時選擇了大家看到的這個(註:停止於法蘭克在黑暗中呼喊米榭爾的名字),主要是因為這個結局在邏輯上較為成立;另一個結局是法蘭克跟米榭爾在黑暗中相遇,兩人對看好幾秒後緊緊相擁並一起離開。
相較之下,我們覺得法蘭克雖然可能還對米榭爾存有一絲絲情意,但應該也會逃跑與害怕被殺,如此說來,第二個結局在邏輯上就會比較說不通。
座談結束前,Pierre要求拍下觀眾席的照片,用自己的手機拍了全場觀眾,說想上傳FB當紀念;也在廳外的金馬看板簽名,最後到微風廣場一樓外抽菸時,更一一與影迷合影留念,作風相當親民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