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演 │ 王一淳
文字整理 │ 謝佳錦
文字編輯 │ 楊元鈴
攝影 │ 張國耀
王一淳執導的首部作《黑處有什麼》,去年在中國西寧的FIRST電影展榮獲最佳導演獎,並獲評審團主席姜文盛讚:「少有的那麼沉著、那麼壞、那麼荒誕的作品。」電影宛如《藍色大門》的少女心事染上《殺人回憶》的無解懸案,主軸是芳齡十四的女孩曲靖的家庭、學校與校外生活,但接連出現的草叢女屍、神秘不安的窺看視角、遲遲破不了案的無能警方,甚或是來自父母、老師動輒打罵的嚴厲管教,在正欲探索未知的懵懂少女四周所投下的陰影,聚成深不見底、禁止逾越的黑處。
究竟黑處有什麼?王一淳給出的解讀是:「有不辨來處的花香,有蠢蠢欲動的情慾,有冷血殺手,有自私冷漠,也有笨拙又善良的人執拗地為你點亮一盞小小的燈。」
黑處從哪來?
1977年出生的王一淳,非電影本科出身,學的是法語,畢業後做過廣告設計、文案等工作,結婚後一直在家當全職太太、全職媽媽,這次也帶著八歲女兒跟電影一起來到金馬影展。生涯軌跡原本跟電影完全無關,為何轉換跑道?父親的去世,是促成她下筆的契機,剛開始寫成小說,後來改成電影。她說,自己的父親和電影中被戲稱「曲神探」的警察父親一角很像,是家鄉少數上過大學的小知識份子,有些清高,有些憤世嫉俗,和同事或街坊處得都不算融洽,而她跟父親的關係也跟電影中一樣不太好。
王一淳說:「我那時一直懷疑,我爸要是去世我會哭嗎?或者說我去世了,他會哭嗎?但他2002年真的去世那年,我受打擊、受觸動特別大,也觸發我對我們相處的那個年代做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回顧和反思。」
2014年,她自掏腰包三百萬人民幣拍攝這部片。新手上路,諸多障礙,雖然找了很多專業人士幫忙,但她一開始連跟工作人員溝通都成問題,只能用最普通的語言,例如告訴攝影師說:「我要的是某某感覺」,而不是用專業術語,但熟能生巧,逐步適應而步上軌道。她也很慶幸飾演少女主角、被劇組稱作「天才少女」的演員蘇曉彤悟性很高,特別穩,也特別冷靜。因此,她才有辦法在三十天內帶領七、八十人團隊拍攝完畢。
黑處有什麼?
從2002年起斷斷續續寫,到2014年開拍,間隔十多年,歷經結婚、女兒出生,王一淳的想法也有很大轉變。二十多歲剛開始構思時,青春回憶正鮮,寫的情感比較小我,比如電影裡兩小無猜的青澀早戀、和爸爸鬧小彆扭。不過,當她回顧了同樣觀照九○年代的一些近代小說、影視作品後,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套上濾鏡,美化且柔化過去,她說:「這不是一個我們真實記憶中的九○年代。」中國九○年代有大量未破的兇殺案,她去圖書館蒐集資料,察覺即使當年言論口徑較為一致,仍會流滲出斑斑血漬。
歷史黑洞游離於少女曲靖周圍的暗角,擺在她眼前的則是「學雷鋒、學賴寧」(兩個被政府視為為人民服務的好人好事楷模)這類當年盛行的德育活動。電影海報上,女孩背對觀眾,一手向賴寧畫像致意,一手拿著詭異的大頭面具。電影有個段落,曲靖歪打正著地成了「學雷鋒、學賴寧」的模範標兵,戴著大頭面具上台接受表揚。這些面具是王一淳偶然在學校場景發現的,她認為它們「莫名其妙地荒誕,你的視線被蒙蔽,只能通過一點小孔看到想讓你看到的東西」,而上面畫的誇張笑容「幸福到荒誕、猙獰。」
故事時間設定在1991年,王一淳說原因特別簡單,因為她當年也是十四歲,和主角同齡,「寫這樣一個故事,我自己會比較相信,當我比較能相信,寫起來就更有把握。」為何是十四歲?她認為這是一個微妙的年紀,介於童年和少年之間,很多事情看在曲靖眼裡是懵懵懂懂的,自以為看清楚,轉瞬又模糊,一如開場的視力檢查表,越努力想看清,越看不清,自以為看清了,又糊了。面對時代的殘酷,小孩的視角頂多看見皮毛,她要記錄的正是這種管中窺豹的感覺。
電影風格上,王一淳推崇柯恩兄弟,也對朴贊郁、奉俊昊、羅泓軫這批南韓導演情有獨鍾,她說自己喜歡既黑色又現實、荒誕的電影,偏好重口味,笑稱不太喜歡小清新路線。
黑處的映射
儘管已是「管中窺豹」,仍穿不過電影審查。
《黑處有什麼》去年FIRST影展竄紅後,今年十月在中國的電影院公映。為了取得所謂的「龍標」,也就是中國的公映許可證,電影刪除許多對警察、教育體制的諷刺,尤其結尾部份也不同。王一淳笑稱自己挺委屈的,公映後挨了好多罵,很多觀眾覺得這結尾莫名其妙。原本電影會讓曲靖意識到因抓錯人而釀成不可挽回的遺憾,「這中間有一個很惋惜、嘆息的過程」,這一改,讓她匠心獨運的巧思化為烏有。有預料到公映會有問題嗎?她笑說有預料到,但她那時想說走到哪算到哪,先把電影節走完,公映再說。
電影穿不透審查的黑,仍點亮許多觀眾的心。
導演說她沒有特別執著於自我的成長,更想講一個有共性的成長。電影再現的成長經驗,獲得很多中國觀眾的共鳴:我們的老師跟那個老師一模一樣,這個老師說過的每一句話我們老師都說過!這個爸爸說過的每句話,我爸也說過!對於上一個世代,王一淳說:「我父母是從大飢荒走過來的一代人,讓你吃飽、讓你穿暖,就是最大的關懷、最大的愛,但實際上愛還有更高一點的形式,如尊重這個層面。」
訪談進行期間,導演的女兒就在四周自在蹓躂。這位轉行當導演的全職媽媽,從自身與父親的互動經驗出發,又漫射全景,折射到更廣泛的觀眾心中。創作是向內挖掘,也是向外實踐,她說:「既回憶那個時候,又留心當下,想想怎麼帶好我們這一個。管得沒那麼多,很多會商量來著。比如她跟我講,喜歡學校哪個小男孩,我會問她那你喜歡他嗎?她要不喜歡你,你難過嗎?小孩沒有留下陰影就好。」
《黑處有什麼》的裡外,有黑也有光。
映後座談
給金馬的話
留言列表